官方调查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事件(2)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追问1:这是个什么比赛?
——多个部门共同举办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信息显示,该赛事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据了解,该赛事自1979年开始举办,由基层学校开始选拔直到全国大赛,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经过选拔,500多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200名科技辅导员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
大赛官方发布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 2021年修订》 下称《规则》显示,申报者在竞赛申报时为国内在校中小学生 包括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每个参赛学生 包括集体项目的学生在一届大赛中,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参加科技创新成果竞赛。
追问2:比赛获奖有何用?
——高考最高可加20分,自主招生优先考虑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可在高考投档时获得不超过20分的加分,自主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大赛官网信息表示,高校招生优惠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制定,具体需咨询相关部门。
新京报记者发现,根据教育部2004年印发《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的通知,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直接保送至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要求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了该奖的保送资格,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追问3:成人能否参与比赛?
——可参与辅导,但主要创作须学生本人完成
《规则》明确,每个项目可有1-3名辅导教师,对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给予辅助性指导。但须遵守“三自”和“三性”原则进行评审。“三自”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
具体来说,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
追问4:比赛作弊如何处理?
——若存在抄袭、作弊等问题,取消获奖资格
《规则》对作弊等行为做出了规定,明确参赛项目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等问题,取消作者获奖资格。
具体来说,申报和初评阶段,出现对参赛项目的投诉且经调查属实,或经评审专家调查发现参赛项目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等问题,将取消作者参赛资格。终评阶段,如发现参赛项目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将取消作者获奖资格;项目作者答辩情况或研究项目实际水平不符合获奖标准,经评审委员会表决,可不授予竞赛奖项。
评审程序中,《规则》提出,初评环节,通过参赛资格审查的项目由评委会组织学科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网络评审。项目初评通过率约为80%。
学术造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是在学术领域存在着造假的问题的话,那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有些人得到奖的时候,他是去抄袭别人的东西,然后顺利的发展出去了,并且还有他还说的,就说这是自己研究出来的一些东西,这个很显然是非常不好的,如果说通过造假就能够获得名声和口碑,或者通过造假就能够让自己顺利的拿到学位,那对于那些积极的认真的去做学术的人来说,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如果有大量的人通过这种造假的方式来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可能会导致那些真正做学术的人的积极性受到摧残,甚至这些原本都很积极去做学术的人,最后因为看着别人造假就很不成功,所以自己就慢慢的放弃了做学术,那就对于整个学术氛围来说影响是极坏的。
——多个部门共同举办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信息显示,该赛事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据了解,该赛事自1979年开始举办,由基层学校开始选拔直到全国大赛,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经过选拔,500多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200名科技辅导员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
大赛官方发布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 2021年修订》 下称《规则》显示,申报者在竞赛申报时为国内在校中小学生 包括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每个参赛学生 包括集体项目的学生在一届大赛中,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参加科技创新成果竞赛。
追问2:比赛获奖有何用?
——高考最高可加20分,自主招生优先考虑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可在高考投档时获得不超过20分的加分,自主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大赛官网信息表示,高校招生优惠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制定,具体需咨询相关部门。
新京报记者发现,根据教育部2004年印发《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的通知,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直接保送至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要求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了该奖的保送资格,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追问3:成人能否参与比赛?
——可参与辅导,但主要创作须学生本人完成
《规则》明确,每个项目可有1-3名辅导教师,对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给予辅助性指导。但须遵守“三自”和“三性”原则进行评审。“三自”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
具体来说,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
追问4:比赛作弊如何处理?
——若存在抄袭、作弊等问题,取消获奖资格
《规则》对作弊等行为做出了规定,明确参赛项目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等问题,取消作者获奖资格。
具体来说,申报和初评阶段,出现对参赛项目的投诉且经调查属实,或经评审专家调查发现参赛项目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等问题,将取消作者参赛资格。终评阶段,如发现参赛项目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将取消作者获奖资格;项目作者答辩情况或研究项目实际水平不符合获奖标准,经评审委员会表决,可不授予竞赛奖项。
评审程序中,《规则》提出,初评环节,通过参赛资格审查的项目由评委会组织学科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网络评审。项目初评通过率约为80%。
学术造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是在学术领域存在着造假的问题的话,那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有些人得到奖的时候,他是去抄袭别人的东西,然后顺利的发展出去了,并且还有他还说的,就说这是自己研究出来的一些东西,这个很显然是非常不好的,如果说通过造假就能够获得名声和口碑,或者通过造假就能够让自己顺利的拿到学位,那对于那些积极的认真的去做学术的人来说,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如果有大量的人通过这种造假的方式来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可能会导致那些真正做学术的人的积极性受到摧残,甚至这些原本都很积极去做学术的人,最后因为看着别人造假就很不成功,所以自己就慢慢的放弃了做学术,那就对于整个学术氛围来说影响是极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