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的家世 朱令父母(5)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当时朱令一家还居住在位于方庄一套两室一厅的房间。屋内还维持着上个世纪的装修风格,墙顶的墙皮有些脱落。那间并不宽敞的客厅,从当年4月17日,每天下午三点开始,总会有记者到访。这样的日子持续到6月。
吴承之的记事本上,记录着在那三个月来采访过的每个记者的名字和电话。大概共有四十家媒体的记者到访过那间小客厅。曾经问候过的清华大学的领导、政府的相关人员,以及献爱心的明星、企业的名字,也记在这个本子上。
2013年舆论上的热切,让公安部门通过其官方微博做出了回应:因从朱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尽最大努力,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工作中,专案组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办案,未受到任何干扰。
25年来,朱令的事情一次次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舆论推动着事件的发展。从最初的门户网站、天涯论坛和百度贴吧,到现如今的微博、微信,互联网在快速更迭。朱明新曾经的工作,是和计算机打交道的工程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计算机系统的更迭,网络的变迁,她已经感觉到自己落伍了,不再能操作最新的电脑系统。这种落伍就像朱令的案子,缓慢地推进,甚至是停滞。
在追求案件真相的道路上,也有意见的分歧和互相的猜忌。贴吧内的网友们发生过一次次的争吵,曾经在一个阵营想要追凶的队友,也会变得陌生。那个曾陪着朱明新去信访,帮助央视编导拍摄纪录片的志愿者,也因为一些原因开始抱怨,最后不再和朱令一家联系。
当时觉得很简单的案子,总能解决的吧。后来发现没那么简单,也希望有奇迹出现。曾经活跃在贴吧的网友这样解释大家后来慢慢淡去的原因,但大多数人都还在默默关注着,只是不怎么发言了。
朱令成了一个符号,人们就像看连载小说
但时代和身处时代中的很多个体,并未把朱令遗忘。她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一个伤疤,每当特殊的社会事件爆发,她总会被提及。
2006年和2007年,百度贴吧朱令吧都组织了《天妒红颜》发文周年的征文活动,很多网友参与。2013年后的又一次媒体大规模报道后,更多人知晓了朱令的遭遇。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想为朱令做些事情。
常静是成都人,她在贴吧上很活跃,2014年,她贴吧上发帖,想要做以朱令为主题的台历,为朱令筹款。不认识的网友纷纷响应,七八个人的团队很快组成,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联系印刷厂,有人负责宣传,有人负责分发邮寄。
有人在大学校园里摆摊卖朱令的文化衫,有人制作雨伞、文化衫、气球、台历、环保袋,有人制作朱令事件的电子书,整理大事记。有新加坡的网友穿着朱令的文化衫,拿着朱令的气球,为路人讲解朱令案。还有人帮忙联系北京适合朱令做康复训练的医院,我们把想到的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但我们能做的又太少了。
志愿者们做的相关义卖品
这些年,人来人往。有人发帖,有人来看望,有人捐医疗器材……有人消失了,又有新人出现。大多数时候,这些网友们其实不怎么和我们联系,他们怕打扰我们吧。朱令的父母说。
更多的时候,朱令和朱令案成为了一个符号,她的名字被印在各种纪念物品上,她的遭遇被人们从各种角度解读,写进论文。
2004年,帮助朱令基金会在美国加州成立。朱令的两位大学同学童宇峰和张利,中学同学贝志诚、何青,最早参加对朱令网络救治的李新和Dr.JohnAldis等人,是基金会现在的成员。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是帮助朱令以及其他的铊中毒者。在他们的组织下,在海外举办过音乐会,为朱令筹款。这些年,为朱令请护工的钱,就是由基金会支付的。
吴承之的记事本上,记录着在那三个月来采访过的每个记者的名字和电话。大概共有四十家媒体的记者到访过那间小客厅。曾经问候过的清华大学的领导、政府的相关人员,以及献爱心的明星、企业的名字,也记在这个本子上。
2013年舆论上的热切,让公安部门通过其官方微博做出了回应:因从朱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尽最大努力,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工作中,专案组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办案,未受到任何干扰。
25年来,朱令的事情一次次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舆论推动着事件的发展。从最初的门户网站、天涯论坛和百度贴吧,到现如今的微博、微信,互联网在快速更迭。朱明新曾经的工作,是和计算机打交道的工程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计算机系统的更迭,网络的变迁,她已经感觉到自己落伍了,不再能操作最新的电脑系统。这种落伍就像朱令的案子,缓慢地推进,甚至是停滞。
在追求案件真相的道路上,也有意见的分歧和互相的猜忌。贴吧内的网友们发生过一次次的争吵,曾经在一个阵营想要追凶的队友,也会变得陌生。那个曾陪着朱明新去信访,帮助央视编导拍摄纪录片的志愿者,也因为一些原因开始抱怨,最后不再和朱令一家联系。
当时觉得很简单的案子,总能解决的吧。后来发现没那么简单,也希望有奇迹出现。曾经活跃在贴吧的网友这样解释大家后来慢慢淡去的原因,但大多数人都还在默默关注着,只是不怎么发言了。
朱令成了一个符号,人们就像看连载小说
但时代和身处时代中的很多个体,并未把朱令遗忘。她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一个伤疤,每当特殊的社会事件爆发,她总会被提及。
2006年和2007年,百度贴吧朱令吧都组织了《天妒红颜》发文周年的征文活动,很多网友参与。2013年后的又一次媒体大规模报道后,更多人知晓了朱令的遭遇。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想为朱令做些事情。
常静是成都人,她在贴吧上很活跃,2014年,她贴吧上发帖,想要做以朱令为主题的台历,为朱令筹款。不认识的网友纷纷响应,七八个人的团队很快组成,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联系印刷厂,有人负责宣传,有人负责分发邮寄。
有人在大学校园里摆摊卖朱令的文化衫,有人制作雨伞、文化衫、气球、台历、环保袋,有人制作朱令事件的电子书,整理大事记。有新加坡的网友穿着朱令的文化衫,拿着朱令的气球,为路人讲解朱令案。还有人帮忙联系北京适合朱令做康复训练的医院,我们把想到的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但我们能做的又太少了。
志愿者们做的相关义卖品
这些年,人来人往。有人发帖,有人来看望,有人捐医疗器材……有人消失了,又有新人出现。大多数时候,这些网友们其实不怎么和我们联系,他们怕打扰我们吧。朱令的父母说。
更多的时候,朱令和朱令案成为了一个符号,她的名字被印在各种纪念物品上,她的遭遇被人们从各种角度解读,写进论文。
2004年,帮助朱令基金会在美国加州成立。朱令的两位大学同学童宇峰和张利,中学同学贝志诚、何青,最早参加对朱令网络救治的李新和Dr.JohnAldis等人,是基金会现在的成员。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是帮助朱令以及其他的铊中毒者。在他们的组织下,在海外举办过音乐会,为朱令筹款。这些年,为朱令请护工的钱,就是由基金会支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