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重症患者自述ICU生存攻略
2023-03-15 来源:你乐谷
正文摘要:
孙英春,北京最早被确诊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之一,在2020年的大年三十住进北京的地坛医院重症监护室。在地坛医院,孙英春住了28天,一半时间在ICU度过。一度他与家人作了最后的道别。就像一个俗套的赚人眼泪的故事,刚住进ICU时,医生对孙英春说,“你放心,就算你上了呼吸机,我也一定能把你救回来。”经历了生死,他真的在第14天走出了ICU,又用另一个14天走出了地坛医院。2022年12月底,孙英春深居简出,出门佩戴N95口罩,但也做好了“复阳”的准备。我是除夕前一天下午去的地坛医院急诊,那时已经发烧十天了。等确诊入院,再从车上拿行李下来,已经有些拉不动箱子了。
新冠重症患者自述ICU生存攻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线抗疫护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在新冠肺炎防疫的战斗中,重症病房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前线战场。
2月19日上午9时左右,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生命时报》记者见到了刚刚下夜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急诊专科护士、西区日间病房护士长圣文娟,重症专科护士王佳佳和安徽省儿童医院重症专科护士葛敬梅。
记者在安徽医疗队驻地酒店采访
他们都是1月27日从安徽出发的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目前在金银潭医院南楼5层的重症病房做护理工作。
在下班路上,他们和记者谈起了20多天来在重症病房的一些见闻和感受。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赴武汉特派记者 董长喜 张健
本文编辑丨杨萌
100多斤的氧气瓶,只能一点点挪着走
在金银潭医院,来自安徽的50名重症护士分散在不同的病区、班次。圣文娟和来自不同医院的护士搭伴组成了新的重症护理团队,四个班次的医护人员共同负责南楼五层这一病区30多名重症病人的监护工作。
“1月29日上班时,接手的ICU病房是临时成立的,所有规章制度几乎从零开始,团队搭档来自不同医院,彼此还不熟悉,需要磨合。”圣文娟说,重症监护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团队意识非常重要。刚开始感觉所有的东西用起来都不是特别顺手,现在好多了。
在新病房,除了团队的磨合外,护士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供氧问题。病房是临时改建的,氧气压力不够、管道供应不足,再加上病人多、而且都需要高流量的给氧,供养保障紧张。
有一天突然来了11个病人,为了保障新来病人的吸氧,护士们不得不用人力去挪氧气瓶。“估计有100多斤,护士们都扛不动,只能一点点挪。”葛敬梅说,往常医院有专门的移动推车,但那天没有,所以几个护士就从楼梯口一点一点挪到5层隔离病房。
在金银潭医院南楼外,记者也看到了很多堆放在空地上的氧气罐。有时,有的病房还有护士挪氧气瓶给病人供氧气。
孙英春,北京最早被确诊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之一,在2020年的大年三十住进北京的地坛医院重症监护室。在地坛医院,孙英春住了28天,一半时间在ICU度过。一度他与家人作了最后的道别。就像一个俗套的赚人眼泪的故事,刚住进ICU时,医生对孙英春说,“你放心,就算你上了呼吸机,我也一定能把你救回来。”经历了生死,他真的在第14天走出了ICU,又用另一个14天走出了地坛医院。2022年12月底,孙英春深居简出,出门佩戴N95口罩,但也做好了“复阳”的准备。我是除夕前一天下午去的地坛医院急诊,那时已经发烧十天了。等确诊入院,再从车上拿行李下来,已经有些拉不动箱子了。
新冠重症患者自述ICU生存攻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线抗疫护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在新冠肺炎防疫的战斗中,重症病房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前线战场。
2月19日上午9时左右,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生命时报》记者见到了刚刚下夜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急诊专科护士、西区日间病房护士长圣文娟,重症专科护士王佳佳和安徽省儿童医院重症专科护士葛敬梅。
记者在安徽医疗队驻地酒店采访
他们都是1月27日从安徽出发的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目前在金银潭医院南楼5层的重症病房做护理工作。
在下班路上,他们和记者谈起了20多天来在重症病房的一些见闻和感受。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赴武汉特派记者 董长喜 张健
本文编辑丨杨萌
100多斤的氧气瓶,只能一点点挪着走
在金银潭医院,来自安徽的50名重症护士分散在不同的病区、班次。圣文娟和来自不同医院的护士搭伴组成了新的重症护理团队,四个班次的医护人员共同负责南楼五层这一病区30多名重症病人的监护工作。
“1月29日上班时,接手的ICU病房是临时成立的,所有规章制度几乎从零开始,团队搭档来自不同医院,彼此还不熟悉,需要磨合。”圣文娟说,重症监护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团队意识非常重要。刚开始感觉所有的东西用起来都不是特别顺手,现在好多了。
在新病房,除了团队的磨合外,护士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供氧问题。病房是临时改建的,氧气压力不够、管道供应不足,再加上病人多、而且都需要高流量的给氧,供养保障紧张。
有一天突然来了11个病人,为了保障新来病人的吸氧,护士们不得不用人力去挪氧气瓶。“估计有100多斤,护士们都扛不动,只能一点点挪。”葛敬梅说,往常医院有专门的移动推车,但那天没有,所以几个护士就从楼梯口一点一点挪到5层隔离病房。
在金银潭医院南楼外,记者也看到了很多堆放在空地上的氧气罐。有时,有的病房还有护士挪氧气瓶给病人供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