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日本青年学者掀起赴华浪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3)

2023-03-14 来源:你乐谷
由于有在中国大地上的游历经历,后藤朝太郎对中国艺术的理解,要比一般的日本游访者更为深入与透彻:“中国艺术是在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想理解中国艺术,首先得去了解中国的自然和社会。如果不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又不了解中国社会,对中国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更是一无所知的话,就根本不可能对中国艺术有深入的理解。中国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如果离开了这一背景,就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因此,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要想研究透中国艺术,就一定要到中国的土地上去进行实地调查和实地观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艺术。”后藤在书中提到他曾踏足“中国四百州”,即使放到今天,这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该书图文并茂,有不少后藤朝太郎在中国的摄影作品,今天再看这些老照片仍然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
后藤曾拜访过大同的云冈石窟。在他的笔下,留下了大同古城与云冈石窟在20世纪初的记录。文字记述从大同古城到云冈石窟的路途上的古迹,像观音堂、佛字崖等,今天这些古迹依然存在。后藤提出了个人的见解,甚至是对日本艺术的反思。他以云冈石窟为例,认为“中国的雕刻显得比较粗笨,但其所用的艺术手法却是比较强势的。中国的艺术作品整体给人一种比较稳重大气的感觉,而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是从不吝啬。中国的大型艺术作品大都采用‘远景本位’的手法,走近了看可能会觉得做得比较粗糙,但是离远了看就会觉得非常美观”。后藤认为日本的艺术家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艺术多少要有些脱离常规的地方……艺术家要从俗事中解脱出来,本着洒脱的心境从更高、更宏大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和宇宙”。
在中国的游历,使后藤也有了对日本本土艺术教育的反思。他甚至直言不讳其中的弊端:“在明治时代的后半段,日本为了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将各专业分得特别细,结果导致画家只会画画,书法家只会写书法,诗人只会作诗,学者只会研究学问,能够诗、书、画三者皆备或者诗、书、画和学问四者皆备的人寥若晨星。”后藤朝太郎的解读看似较为浅显,实则一针见血。而历史却又是如此相似,就今日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而言,专业过分细化造成画家的人文素养的缺失,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全面发展。今天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日本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颇为相似,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对当下依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除去高雅的书法、绘画与刚强的雕刻、建筑,书中也记述一些普通中国人的思想与风俗。后藤朝太郎由中国普通民众的心理与民俗出发,升华为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理解。他观察到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中华民族的特点有关,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中国的文化就不会消亡,且中国文化根脉深厚,并生生不息。
在当时绝大多数日本学者对中国与中国人持否定态度的情况下,后藤朝太郎无异于是一个异类——他并不是不知道中国的衰败,就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中国是一个曾经辉煌过,但现在正在逐渐老去的大国”。只是在他看来,这样的否定态度意义不大,他更愿意平心静气地去研究中国。为此,他在晚年受到了来自日本军国主义当局的政治迫害,他的不少作品成为禁书,这对于一位坚守人文主义立场的学者是极度不公的。而后藤朝太郎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增进当时的日本青年人对中国真实面貌的了解。今天,这本被翻译成中文的书籍,既是今人窥探20世纪初中国文化生活的一扇窗口,也是我们认识后藤朝太郎这位久被遗忘的日本汉学家的一道大门。(姜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