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医生每天接诊40人, 医者仁心!(2)
2023-03-14 来源:你乐谷
哮喘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今天发病今天治,今天不发缓解期要有缓解期的治法,不发了你要预防。这一点医生跟患者都不明白,往往孩子喘就看医生,来了以后赶紧让他不喘就满意了,以后怎么预防他不问就走了。我们这个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他来找我的时候,我是医生他是病人,他走了我就找不到他。我们要管理他,交代他孩子喘减轻了或者不喘了你还要来,以后还会发。
记者:
现在的医生这么讲吗?
盛锦云:
不讲,没时间,我平时应该看20号,现在一天要看100号,我哪有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我把我这些病人一天不漏地,很好地不要错误的误诊,或者不要漏诊,一个一个看过去,我哪有时间来关照这些?
一天看146个病人 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 怎么治?
我国儿科医学起步较晚,又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医学院校从1999年起取消了儿科专业,儿科学变成了一门课程,直到2016年,儿科本科招生才得以恢复。医学院校停招17年,造成了儿科医生的巨大缺口。当盛锦云成为业界十大名医时,医院规定她每天只有15个号,但这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盛锦云:
医院给我限制,说我是熊猫是国宝,给我限制15号,可是30号都不够,抱着孩子坐在你边上,这个孩子对着你喘,你就硬说我没有号了,我不能给你看了你能这么做吗?我不行,我走不动。挂到16号的时候挂号
处护士不挂号了,来的山东大汉就把我们护士像小鸡一样一把拎出来了,为什么前面的人挂不给我挂?吓得护士跑掉了,那一天我看了146个号,从早上7点45看到晚上9点45,那时候我五十来岁。
记者:
你现在八十多岁一天看多少?
盛锦云:
我现在看40个,最多看40号,再看下去不能看了,我怕我的脑子不清楚,电脑点错了,点药“一天三次”点成“一天一次”,最后拿回去吃不好,这个不行!我一定要脑子非常清楚,思维非常清楚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不会错的情况下看病,不然我会害孩子。
“医生要有割骨之心” 极度贫困地区改变她的人生观:要为他们服务
10月24日,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开幕式上,从医整整60年的盛锦云获得“第七届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的荣誉称号。盛锦云的父母是知识分子,期望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盛锦云不负所望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攻读儿科专业。1959年大学毕业后,她被选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
究所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她和医学科学院的同事一起,随着时代的潮流去了甘肃。在那个极度缺水的贫困地区,淳朴的乡亲们改变了盛锦云的人生观。
盛锦云:
一个村子就挖三十个坑,水充满了,一年就用这个水过日子。那里的人生下来就有“三杯水”的待遇:第一杯水是刚出生洗身子,第二杯水是姑娘今天要结婚
了给你一杯水梳头,第三杯水是人死了以后擦擦身子。但是在那里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观。
记者:
怎么改变的?
盛锦云:
就是你应该为他们服务,他们养活你的。以前也没觉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但是在那里,我们明白“滴水知恩,应当涌泉相报”,永远应该为他们服务。
在艰苦的环境中,治病救人的医生是最宝贵的资源。有一次,一位瓜农大吐血,盛锦云和同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他实施了开腹手术。手术期间,盛锦云为患者献了200毫升的鲜血。这之后的每年夏天,这位瓜农都会给他们送来标着特殊记号的大西瓜。来自患者淳朴的感谢,是对她从医最好的奖励。
记者:
现在的医生这么讲吗?
盛锦云:
不讲,没时间,我平时应该看20号,现在一天要看100号,我哪有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我把我这些病人一天不漏地,很好地不要错误的误诊,或者不要漏诊,一个一个看过去,我哪有时间来关照这些?
一天看146个病人 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 怎么治?
我国儿科医学起步较晚,又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医学院校从1999年起取消了儿科专业,儿科学变成了一门课程,直到2016年,儿科本科招生才得以恢复。医学院校停招17年,造成了儿科医生的巨大缺口。当盛锦云成为业界十大名医时,医院规定她每天只有15个号,但这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盛锦云:
医院给我限制,说我是熊猫是国宝,给我限制15号,可是30号都不够,抱着孩子坐在你边上,这个孩子对着你喘,你就硬说我没有号了,我不能给你看了你能这么做吗?我不行,我走不动。挂到16号的时候挂号
处护士不挂号了,来的山东大汉就把我们护士像小鸡一样一把拎出来了,为什么前面的人挂不给我挂?吓得护士跑掉了,那一天我看了146个号,从早上7点45看到晚上9点45,那时候我五十来岁。
记者:
你现在八十多岁一天看多少?
盛锦云:
我现在看40个,最多看40号,再看下去不能看了,我怕我的脑子不清楚,电脑点错了,点药“一天三次”点成“一天一次”,最后拿回去吃不好,这个不行!我一定要脑子非常清楚,思维非常清楚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不会错的情况下看病,不然我会害孩子。
“医生要有割骨之心” 极度贫困地区改变她的人生观:要为他们服务
10月24日,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开幕式上,从医整整60年的盛锦云获得“第七届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的荣誉称号。盛锦云的父母是知识分子,期望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盛锦云不负所望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攻读儿科专业。1959年大学毕业后,她被选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
究所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她和医学科学院的同事一起,随着时代的潮流去了甘肃。在那个极度缺水的贫困地区,淳朴的乡亲们改变了盛锦云的人生观。
盛锦云:
一个村子就挖三十个坑,水充满了,一年就用这个水过日子。那里的人生下来就有“三杯水”的待遇:第一杯水是刚出生洗身子,第二杯水是姑娘今天要结婚
了给你一杯水梳头,第三杯水是人死了以后擦擦身子。但是在那里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观。
记者:
怎么改变的?
盛锦云:
就是你应该为他们服务,他们养活你的。以前也没觉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但是在那里,我们明白“滴水知恩,应当涌泉相报”,永远应该为他们服务。
在艰苦的环境中,治病救人的医生是最宝贵的资源。有一次,一位瓜农大吐血,盛锦云和同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他实施了开腹手术。手术期间,盛锦云为患者献了200毫升的鲜血。这之后的每年夏天,这位瓜农都会给他们送来标着特殊记号的大西瓜。来自患者淳朴的感谢,是对她从医最好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