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邓丽君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有个成语叫珠圆玉润,意思是像珍珠那样浑圆,像美玉那样润泽,用来形容歌声婉转或行文流畅。
每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我脑海里总浮现出“珠圆玉润”这个成语。她的歌声千回百转的,说婉转最合适不过了。
但是,每当看到邓丽君的照片,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珠圆玉润”这个成语。
是的,邓丽君的长相,就是我心目中珠圆玉润的长相,这是独属于中式的审美。即使这个成语被我用错了,我也在所不惜。
现在流行的白幼瘦、蛇精脸,我总觉得不是中国传统的审美,对这种千篇一律的美,下意识中总有点抵触。我还是喜欢古典的中式审美,每个对象都有各自的美,美得千姿百态,美得不可方物。
又一次想起邓丽君,是因为第一次听到了她演唱的《长城谣》。
《长城谣》是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歌曲短小好上口,易传唱,旋律优美,是抗日救亡经典歌曲之一。
在我的印象中,这首歌应该是用民族唱法演唱的,还应该由民族唱法里边最优秀的那波人来演绎。这种风格的歌曲,好像和邓丽君的演唱风格不太搭。
但观看了邓丽君的演唱视频,你不能不承认,唱了那么多情歌的邓丽君,把这首《长城谣》唱得同样深情,百姓被迫流浪的苦难,大家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一点也不必过去熟悉的演绎差。邓丽君用自己的邓氏唱腔把这首歌唱出了自己独有的感觉。
最让我惊讶的一点是,邓丽君改了歌词,把其中“4万万同胞”改成了“11万万同胞”,结果被台湾华视用字幕和剪辑硬给改了回去。
这段视频是邓丽君在1994年6月10日“永远的黄埔”中留下的,也是她在台湾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唱。在这次演出中,她一口气唱了13首歌,唱《长城谣》前先说了“我爸爸是从大陆逃难来的……”
从邓丽君这次改歌词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的情感倾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喷薄欲出。
于是,我又想起了邓丽君生前的一个遗憾,就是没能回大陆演唱。
邓丽君是最早开启内地流行音乐热潮的歌手之一,却终身未能踏上故土。是什么原因让她留下这终生的遗憾?
1949—1987年是台湾“戒严”期间,是两岸“对峙”年代,按照台湾《动员战乱时期临时条款》,凡是前往大陆的人都属于“通匪”,轻则坐牢,重则掉脑袋。那么在这段时间,邓丽君不能会内地,很好理解。
可是,台湾1987年宣布解严,也正好是内地改革开放时期,内地有关部门还曾通过“渠道”邀请邓丽君回来演出,并且承诺在邓丽君的家乡举办数十万人规模的演唱会。据说1988年央视向邓丽君发出了参加第四届海峡之声音乐会的邀请。1989年央视首播邓丽君主唱的大陆版琼瑶剧《几度夕阳红》。
时机成熟,邓丽君回内地演出似乎已成定局,没想到最终却泡汤了。
原因似乎是这样的:
2006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一次纪念活动上透露了当年邓丽君无法返回大陆演出的内情。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大陆曾邀请红极一时的邓丽君来内地演唱,但这与国民党当局所谓的“三不政策”抵触,因此蒋经国指派他(当时宋担任台湾新闻局长)劝阻邓丽君到大陆演出,使邓丽君错失了这次机会。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1991年,邓丽君前往金门前线劳军演出,在金门马山观测所隔海向大陆喊话:“我希望大陆的同胞也可以跟我们享受到一样的民主跟自由……”至此,邓丽君堵死了自己来大陆之路。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常常会觉得离政治很遥远,但事实是,谁能真正地置身事外呢?
每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我脑海里总浮现出“珠圆玉润”这个成语。她的歌声千回百转的,说婉转最合适不过了。
但是,每当看到邓丽君的照片,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珠圆玉润”这个成语。
是的,邓丽君的长相,就是我心目中珠圆玉润的长相,这是独属于中式的审美。即使这个成语被我用错了,我也在所不惜。
现在流行的白幼瘦、蛇精脸,我总觉得不是中国传统的审美,对这种千篇一律的美,下意识中总有点抵触。我还是喜欢古典的中式审美,每个对象都有各自的美,美得千姿百态,美得不可方物。
又一次想起邓丽君,是因为第一次听到了她演唱的《长城谣》。
《长城谣》是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歌曲短小好上口,易传唱,旋律优美,是抗日救亡经典歌曲之一。
在我的印象中,这首歌应该是用民族唱法演唱的,还应该由民族唱法里边最优秀的那波人来演绎。这种风格的歌曲,好像和邓丽君的演唱风格不太搭。
但观看了邓丽君的演唱视频,你不能不承认,唱了那么多情歌的邓丽君,把这首《长城谣》唱得同样深情,百姓被迫流浪的苦难,大家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一点也不必过去熟悉的演绎差。邓丽君用自己的邓氏唱腔把这首歌唱出了自己独有的感觉。
最让我惊讶的一点是,邓丽君改了歌词,把其中“4万万同胞”改成了“11万万同胞”,结果被台湾华视用字幕和剪辑硬给改了回去。
这段视频是邓丽君在1994年6月10日“永远的黄埔”中留下的,也是她在台湾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唱。在这次演出中,她一口气唱了13首歌,唱《长城谣》前先说了“我爸爸是从大陆逃难来的……”
从邓丽君这次改歌词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的情感倾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喷薄欲出。
于是,我又想起了邓丽君生前的一个遗憾,就是没能回大陆演唱。
邓丽君是最早开启内地流行音乐热潮的歌手之一,却终身未能踏上故土。是什么原因让她留下这终生的遗憾?
1949—1987年是台湾“戒严”期间,是两岸“对峙”年代,按照台湾《动员战乱时期临时条款》,凡是前往大陆的人都属于“通匪”,轻则坐牢,重则掉脑袋。那么在这段时间,邓丽君不能会内地,很好理解。
可是,台湾1987年宣布解严,也正好是内地改革开放时期,内地有关部门还曾通过“渠道”邀请邓丽君回来演出,并且承诺在邓丽君的家乡举办数十万人规模的演唱会。据说1988年央视向邓丽君发出了参加第四届海峡之声音乐会的邀请。1989年央视首播邓丽君主唱的大陆版琼瑶剧《几度夕阳红》。
时机成熟,邓丽君回内地演出似乎已成定局,没想到最终却泡汤了。
原因似乎是这样的:
2006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一次纪念活动上透露了当年邓丽君无法返回大陆演出的内情。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大陆曾邀请红极一时的邓丽君来内地演唱,但这与国民党当局所谓的“三不政策”抵触,因此蒋经国指派他(当时宋担任台湾新闻局长)劝阻邓丽君到大陆演出,使邓丽君错失了这次机会。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1991年,邓丽君前往金门前线劳军演出,在金门马山观测所隔海向大陆喊话:“我希望大陆的同胞也可以跟我们享受到一样的民主跟自由……”至此,邓丽君堵死了自己来大陆之路。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常常会觉得离政治很遥远,但事实是,谁能真正地置身事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