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该如何对待自己头上的白发?
2024-01-19 来源:你乐谷
一档叫“声生不息”的综艺让叶倩文翻红了。
叶倩文唱歌一如既往地好听,可我的关注点有点奇葩,我喜欢上她的白发造型了。
容颜可以老去,好在声音似乎不会变老,她的唱功依然是曾经的感觉。听她唱歌,老去似乎也不是太恐怖的事情。
60岁的叶倩文,一头白发,因吹风机照拂过而泛起一些大大的波浪,貌似凌乱,却极有秩序,让人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其中的刻意,只在视觉中保留了自然和优雅的效果。脸上有皱纹,但不多,也不深,看起来也很真实,远比那些一脸僵硬的“天山童姥”们舒服。
白发和皱纹中有岁月的痕迹,却也让人看起来更有内涵更有味道了。
不少人都感慨:不拧巴,不挣扎,要像叶倩文一样优雅老去。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苏东坡》,意外地在其中看到了田晓菲。
田晓菲正对着镜头讲解苏轼写给苏辙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一头披在肩上半长不短的直发,显得凌乱,还有点干枯毛糙。对此我不太奇怪,反倒觉得更真实,更接近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模样。但毕竟是采访,要上镜,我估计怎么着也要稍稍捯饬一下吧,那这种结果还是让我稍感讶异的:这简直就是我们平常在路上遇到的一个大妈。
让我最为惊讶的是她的黑发中夹着一撮一撮非常明显的白发。虽然显得坦坦荡荡,毫不遮拦,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强大的自信,可还是让我有了触目惊心之感。
她是以神童形象留在我的记忆中的。在我的印象中,她还远远不到拥有这种头发的的年纪。
好奇之下还是百度了。
田晓菲是1971年10月生人。纪录片《苏东坡》2017年在B站首发,拍摄时间当然更早些。那是一部大部头的纪录片,后期应该是很耗时的,也就是说,采访田晓菲的时间还要更早些,她那时怎么也到不了45岁吧。
相对于45岁的年龄,田晓菲的白发出现得未免有点太早了,难怪我有触目惊心之感。
神童田晓菲,13岁出版两本诗集,从天津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20岁攻读哈佛博士,34岁被哈佛大学东亚系破格提拔为教授。这种经历,怎么看都像是传奇。
和13岁出诗集、上北大相比,她28岁毅然嫁给52岁的美国导师引起的八卦狂潮似乎更汹涌澎湃。
时隔多年,在纪录片《苏东坡》中,她没有遮掩时间走过在身体上留下的痕迹,于是我看到了她的白发,毛糙干枯。我想我的惊讶只是因为对此没有心理准备而已。稍加冷静,我透过她花白的头发和日常的穿戴,从她流畅的解析中感受到了她谦和儒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怎么就不叫优雅地老去呢?当然可以,虽然有点早,却是偏向于内在气质的优雅。
田晓菲的现状更接近于我们普通人老去的模样。
60岁的叶倩文头发白了,但在舞台上,她的白发柔顺、光滑,造型看起来很时尚。这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老去方式,自表及里、自内而外的优雅。
可是,日常怎么可能一直是这种状态?这是每一次上台之前刻意打造的结果,背后是时间和金钱的支撑。
也曾看到过叶倩文日常的白发照片。到底是明星,看起来还是要比一般同龄人年轻,但也有限吧。
时间就那么多,要花在哪些地方就看个人选择了。
明星重视造型也是职业道德的体现吧,而作为学者,田晓菲的选择也是适合她的吧。
虽如此,让人,尤其是让女人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老态,还是不那么容易的。
不拧巴,不挣扎,说着易,做起来可太难了。
叶倩文唱歌一如既往地好听,可我的关注点有点奇葩,我喜欢上她的白发造型了。
容颜可以老去,好在声音似乎不会变老,她的唱功依然是曾经的感觉。听她唱歌,老去似乎也不是太恐怖的事情。
60岁的叶倩文,一头白发,因吹风机照拂过而泛起一些大大的波浪,貌似凌乱,却极有秩序,让人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其中的刻意,只在视觉中保留了自然和优雅的效果。脸上有皱纹,但不多,也不深,看起来也很真实,远比那些一脸僵硬的“天山童姥”们舒服。
白发和皱纹中有岁月的痕迹,却也让人看起来更有内涵更有味道了。
不少人都感慨:不拧巴,不挣扎,要像叶倩文一样优雅老去。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苏东坡》,意外地在其中看到了田晓菲。
田晓菲正对着镜头讲解苏轼写给苏辙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一头披在肩上半长不短的直发,显得凌乱,还有点干枯毛糙。对此我不太奇怪,反倒觉得更真实,更接近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模样。但毕竟是采访,要上镜,我估计怎么着也要稍稍捯饬一下吧,那这种结果还是让我稍感讶异的:这简直就是我们平常在路上遇到的一个大妈。
让我最为惊讶的是她的黑发中夹着一撮一撮非常明显的白发。虽然显得坦坦荡荡,毫不遮拦,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强大的自信,可还是让我有了触目惊心之感。
她是以神童形象留在我的记忆中的。在我的印象中,她还远远不到拥有这种头发的的年纪。
好奇之下还是百度了。
田晓菲是1971年10月生人。纪录片《苏东坡》2017年在B站首发,拍摄时间当然更早些。那是一部大部头的纪录片,后期应该是很耗时的,也就是说,采访田晓菲的时间还要更早些,她那时怎么也到不了45岁吧。
相对于45岁的年龄,田晓菲的白发出现得未免有点太早了,难怪我有触目惊心之感。
神童田晓菲,13岁出版两本诗集,从天津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20岁攻读哈佛博士,34岁被哈佛大学东亚系破格提拔为教授。这种经历,怎么看都像是传奇。
和13岁出诗集、上北大相比,她28岁毅然嫁给52岁的美国导师引起的八卦狂潮似乎更汹涌澎湃。
时隔多年,在纪录片《苏东坡》中,她没有遮掩时间走过在身体上留下的痕迹,于是我看到了她的白发,毛糙干枯。我想我的惊讶只是因为对此没有心理准备而已。稍加冷静,我透过她花白的头发和日常的穿戴,从她流畅的解析中感受到了她谦和儒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怎么就不叫优雅地老去呢?当然可以,虽然有点早,却是偏向于内在气质的优雅。
田晓菲的现状更接近于我们普通人老去的模样。
60岁的叶倩文头发白了,但在舞台上,她的白发柔顺、光滑,造型看起来很时尚。这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老去方式,自表及里、自内而外的优雅。
可是,日常怎么可能一直是这种状态?这是每一次上台之前刻意打造的结果,背后是时间和金钱的支撑。
也曾看到过叶倩文日常的白发照片。到底是明星,看起来还是要比一般同龄人年轻,但也有限吧。
时间就那么多,要花在哪些地方就看个人选择了。
明星重视造型也是职业道德的体现吧,而作为学者,田晓菲的选择也是适合她的吧。
虽如此,让人,尤其是让女人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老态,还是不那么容易的。
不拧巴,不挣扎,说着易,做起来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