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如何交往
2023-03-16 来源:你乐谷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如何交往
本文核心词:新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此以来中非双方开始了长期的平等友好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正常发展期,是从1950年到1979年。
在这个阶段里,双方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中非关系更多侧重情感层面,由于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对非洲战略表现为意识形态色彩浓重。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美敌对和中苏关系恶化同步展开,以苏划线、以美划线,极左思想的影响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发展。
中国在这一时期对非洲国家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大力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以期获得外交上新的支撑点,突破超级大国的孤立,扩大国际活动空间,为中国后来恢复联合国席位和对外关系的新突破打下了基础。
在“冷战”背景下,中非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中国在援非对象的选择与援助规模的确定上,基本不遵循国际贸易的利益优先原则,而是以对象国与中国在政治上的亲疏或意识形态的异同来确定,经济关系从属于政治关系是中非关系第一阶段的显著特点。
在这个政治主导的时期,中非之间虽然也有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但是经济与人文合作从属于和服务于政治合作。尽管中国为非洲提供了大量援助,但是很难称得上真正的经济合作。
第二个阶段为过渡转型期,是从20世纪80年至90年代末。
在这个阶段里,中国与非洲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非洲国家主要从争取民族独立转向发展民族经济,在外界的压力下,在政治上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一阶段中非合作重心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工作领域,外交为经济服务成为基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中非合作关系日益向经济与发展领域推进,中非关系逐渐演变成一种经济为主导的关系。在这个阶段里,中非之间虽然也有内容丰富的政治合作与人文交往,但是政治合作与人文交流更多地是为经济服务。
在中非关系过渡转型期内,非洲政局动荡、经济萧条,使得西方国家不断看衰非洲的前景,撤出投资,而非洲也在世界经济版图上不断被边缘化。中国政府则反西方之道而行之,进一步加强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加大了援非的力度,拓宽了援非的渠道。
在中非关系过渡转型期里,中国政府强调合作是双向和互利的,在经济援助方面强调可操作性和量力而行。中国的对非援助方式实行了多元化,除了继续对非提供无偿援助之外,又拓展了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技术服务、合作办厂、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
第三个阶段为快速上升期,是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创建到现在。
在这一阶段中,中非合作开始由政治、经济主导型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务实、理性合作转变,中非关系的提升进入快车道,中非合作关系的发展实现了机制化。
2000年创立的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关系的长远发展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制度平台。这一全新的战略平台开启了当代中非合作关系的新纪元,并对提升中非关系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在北京建立至今,中非关系的全面提升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经贸合作更成为新世纪中非关系发展的核心动力。中非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卫生、教育等传统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科技、金融、旅游、航空、环保等新领域的务实合作也不断出现新亮点。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年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发展,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在非洲的软实力,也提升了非洲的国际地位,推动中非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